茶餘飯後聊聊 X 台北地鐵圖之台灣日本比一比 & 地鐵圖的設計由來

    捷運案內 台北 
   日本鐵道研究團體聯合會及台灣捷運個別製作的兩種不同版本地圖

    自從松山線開通之後,想必對不少人而言都是個衝突,需要花些時間才能夠適應,不過以後要去小巨蛋和IKEA就方便多了呢!

   新的捷運路線圖想必大家都看過了,而「日本鐵道研究團體聯合會」也釋出一個他們所製作的台北捷運圖。對於兩者大家各有各自喜好與說法。

   比較兩者前,讓我們先把時間往回推一下,看看地鐵地圖的歷史。最一開始的地鐵圖,是1908年的倫敦的地鐵。除了忠實地呈現了地鐵路線資訊外,還呈現出了山河等等地理資訊。但這樣的的圖不但曲折,而且站點容易重疊不易閱讀。


1280px-Tube_map_1908-2  
最早版本的倫敦地鐵圖


    而當時一位英國的工程繪圖師──亨利‧貝克(Henry Beck)認為有許多可以修改的地方。因此他以電路板的造型作為發想點,將它設計的手稿交給倫敦乘客運輸委員會。

    就這樣全新的倫敦地鐵圖出現了,同時也是現在大眾對交通圖最有印象的設計。而這種的圖被稱為「拓撲地圖」


Composite_Beck_and_2012_tube_map  
一開始由貝克所製成的倫敦地鐵圖 


    貝克的設計主要有幾項重點:
  1. 1.     以色彩區分路線

  2. 2.     線路簡化以4590180的角度線來作呈現

  3. 3.     每一站之間的距離與相對位置並非一定與實際相同

    這樣的設計簡化了地鐵圖設計,也讓搭乘的旅客更容易辨識出自己想去的站位置及距離有幾站。因為實際位置與山水資訊其實都是乘客不需要知道的資料,而這些資料只會讓的圖更難以辨識,因此一拿掉這些,整個地圖就容易理解了許多。


    而至今的的鐵地圖都參考著亨利‧貝克的設計。以下這些就是較為常見的例子。 
倫敦地鐵  
倫敦地鐵圖


華盛頓DC
華盛頓地鐵圖


東京地鐵  
東京地鐵圖


     回到日前的兩版台北捷運圖,其實兩者也都是根據拓撲地圖的方式所製作而成的。但兩者確依著不同的習慣而有所不同的製作及設計。


捷運案內 台北  

    首先,台灣版的地圖,使用拓樸設計方法時,也稍微保有它本來的地理位置,因此外放的形式讓她不會太過擁擠。且同時呈現了中英兩總資訊,不過這也讓字變得有些小不易辨識。

    而這次增加松山線後,還在線名上增加了數字,讓外地不熟的人能夠更好辨認出每條線的不同。而個人最喜歡的是中間由五條線路所連成的田字型,很可愛也讓視覺有個焦點,同時這些也都是最主要的換車站點。


     而由「日本鐵道研究團體聯合會」所製出的地圖,更將曲折的路線運用更多的90度轉角呈現,且將站名放大,並將轉運站點加上邊框作為強調。

    不過也因為站名過大,導致整張圖看起來有點混亂,而且過多不同種的文字閱讀方向,也使得除了轉運點外的站其實不好辨認。

    但日本所製作的這份地圖明確的標示出台鐵及高鐵的路線,這是台灣版的地圖該多加學習的優點,台灣版的雖然有台鐵路線,但是淡到幾乎要消失了。


    其實兩個都各有所優缺,不過個人還是比較偏愛台灣自製的一些。對於一些一看到日本製的,就覺得日本做的就比較好,台灣就是沒什麼的人。其實沒有必要有這種台灣就是比較差的想法。其實台灣的設計逐年在進步,也絲毫不輕易輸給亞洲其他地方的。

留言

  1. 喬巴 倫敦的那張現代地鐵圖有點錯誤 要去找新的唷 OωO


    版主回覆:(12/05/2014 07:28:10 PM)

    倫敦地鐵圖有夠多版本QQ~~
    我再來催跨賣~~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